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政策要求,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要节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丹心、强化职业素养、争做技能尖兵,激发学生以饱满昂扬的精神状态开启新学期征程。我校开展了2025学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系列教育引导活动。活动围绕坚定爱国信念、安全法治、文明礼仪、心灵呵护、责任担当等主题,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振奋精神、明确目标,为新学期奠定坚实基础。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主要内容和方式
(一)“抗战精神、传承有我”思想引领第一课
我校在开学初举办“抗战精神、传承有我”为主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
1、通过升旗仪式,传承历史记忆与弘扬民族精神,使师生们饱含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与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激发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为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战精神,组织师生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直播。通过观看阅兵仪式,深刻感受到了这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盛世,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开创未来。
3、通过组织全体在校生集中观看学习《抗战14年的黑龙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网络思政大课,感悟在学生分享中高频出现,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牺牲与奉献,以“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传承红色基因,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薪火相传。
(二)“修学务早、笃学强技”学风建设第一课
为持续构建学风建设体系,完善学风建设沟通交流、反馈研判机制,各学院组织召开了“修学务早、笃学强技”学风建设主题班会。各学院辅导员聚焦“如何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学风”与学生互动交流,通过分享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激励全体学生珍惜时光,合理规划学业,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业帮扶、导师指导等形式,不让一名学生掉队,为新学期学风建设注入动力。
(三)“礼润青春、德筑未来”文明礼仪第一课
文明礼仪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各学院开展 “文明微课堂” 活动,以微课堂形式传递文明理念。内容涵盖仪容仪表、言行举止、沟通技巧、涉外礼仪等,现场示范教学,互动频繁,气氛热烈。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良好的礼仪修养是大学生的“第一张名片”。各学院围绕 “校园文明、交往文明、公共文明” 三大核心,精心设计流程,同时结合校园生活实例,直观指出日常行为中易忽视的文明细节,引发学生共鸣;最终实现从“礼仪规训”到“文化自觉”的升华,也为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安全护航、平安校园”安全保障第一课
为筑牢学生安全防线,提升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各学院各开展 “安全护航、平安校园” 安全保障第一课主题班会,通过案例讲解、互动讨论等形式,将“校园安全无小事,防范意识记心间”融入校园生活中。结合近期校园内外典型安全案例,分析了学生人身、交通、财产、网络、诈骗、食品等领域常见的安全隐患。针对用电防火,现场演示 “大功率电器违规使用危害”“灭火器正确操作方法”,让抽象知识更直观,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 “案例警示 + 知识讲解 + 互动实践” 的形式,让安全意识深入每位学生心中,为学生营造了平安、和谐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五)“守护心灵、逐光而行”心理健康第一课
各学院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评、谈心谈话等方式,全面掌握了学生开学初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重点学生持续动态跟踪”,对存在开学焦虑的学生实施“一对一”辅导。召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谈心交流和心理辅导,常态化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学会情绪管理,缓解学生的开学焦虑等情绪问题,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营造了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新学期挑战。
(六)“素养为楫、梦想扬帆”素养教育第一课
各学院通过开展素质养成教育主题班会,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不迟到不早退,自觉做到课堂“三带”(带笔、带书、带本),遵守“三无”(无手机、无早餐、无迟到早退)课堂纪律。持续开展标准化寝室建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保持学生宿舍干净整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约束和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具备辨析网络违法信息的能力,拒绝为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便利和帮助。开展防范邪教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问题、辨现象,自觉防范和抵御邪教的渗透。
(七)“青春担当、实践筑梦”社会实践展风采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动员引领青年学生投身服务家乡发展中。我校团委组织443名学生积极参加2025哈尔滨“马拉松”志愿服务工作,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赛事引导、物品分发、秩序维护等工作,提升协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赛事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保障,拓宽社会视野,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价值的双向提升,同时为赛事顺利运行和城市形象传播提供关键支撑,在社会大课堂中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二、活动创新与成效
“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创新整合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素质教育及实践教育,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模拟(如灭火器操作)、实景演练(交通规则实地演练)等互动形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与体验感。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目标意识,还进一步培养了爱国情怀、安全意识和心理健康素养。实施后,学生个人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校园整体氛围更加积极向上,形成了“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良性教育生态。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在本次“开学第一课”系列教育引导活动中,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发现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活动质量,增强教育效果,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1.内容针对性不足。部分活动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结合不紧密,对学生的学业规划、心理健康等适应性问题,以及职业发展、社会责任感等成长重点覆盖不够精准,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2.形式创新性欠缺。活动形式以传统讲座、观看视频为主,互动体验环节少,参与式活动设计不足,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降低了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效果评估缺乏系统性。活动重组织过程、轻教育成果转化,缺乏对学生思想动态、行为改变的长期跟踪,难以准确了解活动的实际效果,无法及时调整和优化活动内容与形式。
(二)改进方向
1.创新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深入了解学生兴趣点,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活动的参与范围和时间维度;举办主题竞赛、创意挑战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参与方式,提高整体参与度。
2.拓展实践平台,提供更多元化的实践机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学院将持续拓展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开展各类专业实践、公益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机会,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场景中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任务分配,保障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
3.构建长效机制,巩固教育成效。为持续巩固“开学第一课”的教育成效,我校将构建监测、评估、反馈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的学生信息数据库,记录学生在安全演练参与度、心理测评数据、学习目标达成率等方面的关键指标。定期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活动内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不断优化活动方案,持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目标意识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本次系列活动成功营造了"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校园氛围,后续将持续深化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素质教育、实践教育"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完善"规划-励志-实践-反馈"的育人闭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学生工作部
2025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