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学府一期”扩招学员授课案例展示(二)——现代服务学院

时间:2020-05-11浏览:1058

编者按:

    在学院统招学生网上开学上课之后,4月25日,我院举行 “学府一期”扩招学员网上开学,展开集中线上授课。这是“学府一期”扩招学员第三次集中授课,共涉及专业28个、课程53门、教师91名,全体扩招学员参加线上学习。

    学院教学管理部门从“学府一期”第三次集中授课案例中精选部分典型案例,对线上教学模式下如何打造精品课堂进行有益探索。案例将于近日陆续推出,供大家交流、借鉴。 


集智聚力,架起多元立交式的线上课堂


    2020年春季学期,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不能如约回到哈职校园,为保障师生安全,共同打赢抗击“新冠病毒”阻击战,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到“停课不停学”,按照我院有关疫情期间的教学要求,现代服务学院迅速做出响应,积极调整“学府一期”第三批课程教学计划,目前已经制定完成并实施。

    一、“因地制宜”重新进行课程设计与组织

    (一)重新制定“满足线上教学要求”的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

    现代服务学院扩招专业数量多,课程实践性强,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实践操作,不便于在线完成,为此对教学计划与进度进行了适当调整,并制定每一课时详细教学计划安排,便于指导学生有针对性进行学习。

主要授课课程

    (二)教学平台+直播“双管齐下”打通网络授课瓶颈

    现代服务学院成立课程建设小组,充分利用职教云、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结合钉钉、腾讯会议等互动工具进行教学。以电子商务专业的《选品与采购》课程为例,利用职教云搭建课程,导入职教云平台已有资源,上传教师自建资源,完成增加班级、教学设计、题库、作业等工作,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线上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智慧职教云课堂让班级管理方便高效。利用智慧职教云课堂SPOC模式,开展班级管理,在线签到、互动、提问、讨论、调查、作业应有尽有。

 

线上教学资源

    二、教学过程周密细致“理实结合”

    (一)分组完成工作任务

    以《管理》项目任务化课程,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团队合作方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课前、课中、课后活动

    1.课前签到、讨论与调查问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根据每个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布置安排相应的课前讨论与资讯学习,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签到信息

    2.课中讲解、测试与互动做到“丰富多彩”。直播过程中,完成知识讲解与实操演示,并进行学生作业的分享与点评,通过连麦等方式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整体反应学习效果较好,对教学效果非常满意。

  

教师教学过程

    3.课后作业与实践实现“学以致用”。布置课后实践任务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相一致,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身临其境”。

教师布置作业

    4.群公告、群文件、群消息全程管理“疏而不漏”。充分利用钉钉群的展示空间,将各项教学信息及时通知给学生,保证学生全程有据可依。

    5.检查学生学习状态“知己知彼”。不定期抽查学生学习状态,督促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

    三、教学效果及反馈

    1.教师教学管理工作

    以充分发挥教师线上课堂教学质量保证主体责任为前提,对扩招班级授课教师课堂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组织等情况进行检查。

    现代服务学院“学府一期”第三次集中授课共有6名专职教师、4名兼课教师、3名外聘教师承担9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开新课(新开课)老师3人次,全部为校外教师。开新课(新开课)任课教师都能够认真备课和上课。


所有任课教师授课安排及计划

    2.学生课堂学习质量

    以发挥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保证主体责任为前提,通过课前签到数据、课后作业上交率开展学生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检查。

    除工作在省内疫情防疫一线学员,已在单位开出证明,其余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集中授课期间按时上课,认真完成作业。对于缺勤同学,学业导师在班级微信群中公示,督促辅导员和教师共同管理。

    四、反思与体会

    1.教师要用真情换真心。在线授课缺少与学生眼神与情感的沟通,教师需将之前很容易就可以口传身授的知识或教学环节,整理设计为细小、可执行、方便学生理解的课件、操作手册等电子文档。为保证教学效果,本着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付出更多的关心,同时课下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2.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与时俱进。线上教学给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挑战,让每一位教师认识到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但也让我们充分体会到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学带来便利与效率,待疫情结束后,我们可以将传统教学与线上教学更好地有机结合,让教学与时俱进!

    供稿:现代服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