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学历教育、无限的社会服务”——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站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历史机遇,创新提出职业教育新理念,欲打造国家级、共享型、综合性、开放式的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并以园区为依托,持续不断地创新、拓展、深化、强化社会服务,提升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2010年,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100所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18亿造新园区的国际视野
构建新格局 面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历史机遇,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跳出立足学校本位谋发展的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创新提出“有限的学历教育、无限的社会服务”理念,整合哈尔滨市职教资源,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欲构建区域职业教育新格局。
谋划新战略 站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学院提出:立足哈尔滨市,面向黑龙江省,建设一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面向社会、服务经济、管理创新、资源共享”的国家级、共享型、综合性、开放式的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构筑全省乃至东北地区最大的产、学、研、用社会服务一体化平台,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及省市产业结构升级为切入点,面向社会各个领域,重点针对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培养不可替代的落地式高技能人才。
打造新特色 教育园区将主要体现职业教育教学功能、职业岗位培训功能、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功能、职业技能鉴定功能及企业生产五大功能。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凸显“以工为主、工服结合,引企入校、合作共赢,有限教育、无限服务,引导整合、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
建立新标准 园区建设将采取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资源整合、学校总体规划和自筹部分资金、社会和企业参与、引进风险投资等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四方共建方式进行建设。招聘一流设计机构规划设计,保证园区建设的国际水准。设计突出三个“体现”,即体现“朴素、持久”,百年不落后;体现学校与企业融合,与社会融合,统筹规划、集中建设、集约管理的现代职业教育设计理念;体现地域产业文化和哈尔滨大都市文化。将校园规划、校园形态设计、校园建筑设计与景观地理学结合起来,打造“森林与园区一体,城区与园区一体”的开放式园区环境,体现出职业院校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景观,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据了解,职业教育园区的预计投资规模为18亿元,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研发机构看到了园区广阔的发展前景,表达出合作共建园区的强烈愿望,并表示积极参与园区建设,出资共建园区。
国家级骨干的优势依托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是市属唯一一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办学历史悠久,育人环境优良,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学院现有4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9个校内实训基地,包括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个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建有安全畅通的千兆校园网络,1600余个网络端口覆盖教学、办公和学生生活区域。
师资力量夯实雄厚 院长王长文博士是哈尔滨市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唯一荣获全国“黄炎培杰出校长奖”的高职院校校长。在他的带领下,以建设一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目标,设计了实现跨越发展的三项主要内容:一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职业道德高尚、职业素养优良、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高超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二是努力建设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引领,融合地域产业文化精神、现代大学精神和制度文化的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三是秉承“有限的学历教育,无限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在保持高职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面向行业企业,大力开展各类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服务和研发等社会服务。学院有专任教师367人,其中教授43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167人,双师素质教师223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学院建立起校企“双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双向培养、双向聘任”机制,正在深入实施“师德培育工程”、“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实践锻炼工程”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努力打造一支“德高、善教、会做、能研发”的教师团队。重点建设6个国家级、9个省级、3个院级专业。国家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在一年之内新增8个,总计15个,居省内高职院校前列。各重点专业与行业及大中型企业合作,不断创新“订单培养、双技并重”、“‘校、厂、所’三方共育”、“双元培养、国际认证”等人才培养模式。64门核心课程改革完成立项,25门精品课程启动,改革成果走进课堂。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二,超出本科三表最低分数线。
以竞赛促进就业创业 学院每年举办“金点子”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多个就业、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共有141名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50多个奖项。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在97%以上,就业质量居黑龙江省同类院校前5名。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学院在专业建设上超前把握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建设支持区域产业发展,以区域产业发展反哺专业建设相辅相成的有机链接。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现有在校生7836人,每年毕业约2500人,在哈尔滨市及黑龙江省就业的学生达到80%以上,落地人才比例较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定向开展各类培训 2002年以来,学院为地方行业企业开展14个项目的培训,累计培训在岗各级各类人员10万余人次,形成“政校合作”、“行校合作、”“送学到企”和“定向培训”等多种成熟模式,社会认可度高。学院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共计46项,解决技术难题200余个,以较强的科研优势为国家、省、市大中型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成果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学院对口援助2所高职、1所中职、2所技师学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学院坚持走“共建、共育、共赢”的开放办学之路,与229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长期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了“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服务企业”、“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完善多样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有机联动。
整合职教优势资源 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有的社会服务能力已不能适应哈尔滨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需求。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是将一流设计转化成一流产品的关键因素,是促进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哈尔滨要实现建设“现代大都市”的总体发展目标,必须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经济赶超的最重要的战略性举措,把职业教育打造成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建设哈尔滨职教园区可以整合全市职教资源,提高投资利用率,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地方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打造“现代大都市”名片的最佳途径。
园区3年成型愿景解读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服务社会
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得到黑龙江省教育厅和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提出省市共建计划,争取在3年之内完成建设。园区占地近100万平方米,由职业教育综合园区和教育服务园区组成。职业教育综合园区由学历教育区、现代职业技术培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创业园)、装备制造业实习实训区、现代服务业实习实训区组成;教育服务园区主要功能是为教育园区服务,体现地域文化产业特色。
教育教学实习培训基地 服务于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服务于大中型企业职工岗位技术培训、下岗再就业人员与农民工二次岗位迁移培训、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培训、现代服务业培训、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训,引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等支柱性产业中的重点企业、主流企业,合作建设现代装备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汽车技术服务、财经管理、艺术设计、旅游与酒店管理、现代物流、生物制药及护理与食品养生、现代城市农林技术等12个专业群实训基地,能同时容纳高职在校生8000人,各类实训学生4000人和培训学员4000人,年培训能力约为10万人次。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基地 服务于文化大发展,校企合作开展影视后期制作、形象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音乐、表演、绘画、舞蹈、雕塑人才、演艺人才培训。引进韩国、俄罗斯高校和哈尔滨艺术、音乐类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影视后期制作、形象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音乐、表演、绘画、舞蹈、雕塑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教师培训基地和若干艺术大师工作室。与黑龙江省文联、哈尔滨市文联、知名演艺公司和相关媒体合作共建大型演艺人才培训基地和地域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面向社会开放,举办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活动,逐步形成城市“文化产业谷”。
科研成果研发转化基地 服务于应用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科研成果转化。拟引进大学园区,在哈研究所、大学、大企业研发中心,新能源、新材料、模具等行业协会,共建多个技术应用中心,就项目研发结成科研联盟,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为企业生产一线解决技术难题,实现“合作共建、成果共享”。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服务于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率,与市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出台优惠政策,共建大学生创业园,扶持、孵化10-20个创业企业。携手发展前景广阔的职高、中职学校,面向社会,联合开展技师培训项目。充分利用省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平台,发挥服务与辐射作用。与社会学家、知名社会培训机构、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开发社区教育课程,大力开展社区教育。
综合性职业技能鉴定基地 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合作,建设集培训、认证于一体的覆盖率高、规模大、类型多的综合性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利用国家工信部服务外包考管中心设在学院的全国服务外包技能考试(NOS)哈尔滨运营中心,培养服务外包紧缺人才。引进企业建设、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以及文化产业优秀人才,建设10-2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大师的德艺双馨教育人、影响人。
构建四个层面、立体多元的组织构架 促进政、行、企、校各种资源相互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标志是,引企入校,建设校中厂,送学到企,建设厂中校;校企共同制订双方的发展战略,并各有作为;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共同组织实施教学;企业成为学校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学校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培训研发基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利益共享,充分体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一是成立哈尔滨市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统筹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出台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法规政策,支持学院开展各种社会服务。二是学院与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搭建环境政策平台。三是组建哈尔滨市职业教育集团,创新理事会体制,用资产、资金、人力资源、管理和环境5个链条,构筑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保证利益相关方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四是与入园企业成立经济实体,满足企业生产研发、学院专业建设、学生实习实训以及社会服务的需要。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引进校园资源管理系统(CRP),促进形成人人做主人,人人参与管理学校的独特管理文化氛围。一是推行院校二级管理模式,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突出行政管理部门宏观指导、监督考核的功能和各二级学院(教学部)教学工作的实体地位。二是深化人事管理及分配制度改革,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将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社会培训、应用技术研发等社会服务工作纳入专业教师任职考核范围,与工资福利、职称评定挂钩,实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密切教师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激发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自身服务社会能力 科学规划的落实,与管理队伍教师队伍素质是密不可分的,要不断完善队伍建设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校企“双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双向培养、双向聘任”机制,建立健全专任教师到德国、泰国、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香港等职教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到国内领先院校调研,到优秀企业实践锻炼等一系列制度。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着力提高双师素质,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打造一支“德高、善教、会做、能研发”的教师团队。